跳至主要内容

第24次“意外”苏醒

 

于是我转身,沿着苏醒的廊桥退向身后的休眠室。零碎的记忆里,像被加载了某种极高优先级的命令句,脚上的义肢承受着来自休眠室的引力。在此之前,我坚信自己是长眠又醒来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让我从四周充满绿植的室外苏醒,除了廊桥铁架下面氧化了的高密度材质机械臂,即便仓皇的向内收缩,也在这片高氧气浓度的空间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腐蚀着。

它们绝不该是这种情形,这种在我生活的时期刚刚成为新科技的古早发明,研究室对它们的习性实验的再详细不过,高抗氧化,是它成功的最大关键词。而同样的,我的那些日常不靠谱的、早就轮回了几代的同事们,他们的职业素养,也不会允许这样的破烂出现在如此伟大的计划中来。

我想:或许不止我一个人醒来。

这是一个荒谬但无法拒绝又细思极恐的念头,怀中的指南手册和记忆都告诉我这个计划的参与者——“,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里。

一个尽管祷告上帝都只能单刷的BOSS级关卡,初始化的NPC非友即敌。

休眠室的门紧闭着,从里面,反锁的状态,平稳运行。

同我生活的纪元中那些科幻电影,对于非法苏醒后休眠室氧气外露、警铃大作、舱门损坏的描述大相径庭。我从来都不是能被幸运眷顾的人,能够见证这个同幻想背道而驰的科技。也正因如此,入选这个该死的计划,在那些始作俑者入土为安的今天,从未知的故乡醒来。

那个我意外苏醒的核心舱,倒是整个基地中最朴素的角落,单向透的磨砂玻璃让人从最开始就被注入一股探寻的恐惧感。我坚信,我坚信另一方向的空间里不会有同我对视的目光,作为一个空有百岁老人的自信心。

舱室的玻璃在我的抗议下换成了磨砂的,尽管同事们对于这样的改变会妨碍正常实验观察颇有微词,但还是执行了领导让他们关照可怜人的命令。

理智让我抗拒解锁那道门,回忆里,计划准备的后期我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怜人。原本促使我加入选拔的,我重病的父亲,在确定人选的三个月后依旧离世了。尽管我从言语和态度上都表示了对他们的理解,我的那些怀恨在心的同事们依旧在取消我的门锁权限后一并加上的电击回馈。

那个时候,后土的生存环境已经同那些科幻小说里面的消极幻想相差不多。我的父亲,一个过时的国营钢厂的普通工人,因为厂房中逸散有毒气体的,早已被钢灰烫到发黄的劣质吸氧管道,草草的在不到四十岁患上了有钱人八十岁的坏肺病——急性肺炎的一种。

好在的快速奔腾的科技事业留下了唯一的益处,无限过剩的生产力,于是大洋西边有了共产,东面的慈善事业更加癫狂。可惜的是,没有任何一款能够将人生平均化的机器,来回收父亲出生来的霉运。

更加难以接受的事情还在后面,人造的器官总是换上一个,就会连锁的一发不可收拾,但科学家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失败,而是归结于一个及其虚幻的名字同化性

等待父亲仅剩的大脑即将被换成一套NAS改进的存储硬盘的时候,他的机械嘴巴表示了强烈的抗议,金属的上下颚磕的叮当作响。

我的父亲是一个奇怪的人,在没有因伤退休前,休息日,总会自己印许多画册,在这个机械永生的年代,宣传肉体长寿,甚至会坚持用自己的手指刷短视频,从而表现肉体的一点点作用。

父亲的主治医生是一个光头,他总乐意于站在模拟日光的下面同我们讲话。又是一个拿光头当作学识渊博的蠢货。站在母亲身后的我腹诽道。

他正在向母亲介绍一种新型的技术,人体胚胎。简单而言,就是将父亲的身体剥去机械义体暂时封存,等到他们的新发明生效,种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肉体父亲。作为交换,我需要在他们的研究单位工作不少于父亲重生的一半时间。

因为经过劳动局的精密计算,父亲的付出并不足以分配如此昂贵的劳动所得。

最近科研所来了一个光头的研究员,在我加入实验前的模糊记忆中,总会有相似的身影闪过,只是我从未忘记病重的父亲,以及苦苦等待的母亲,或许是个过路人,也未尝可知。

每天早上站在模拟日光灯下统计资料的时候总会晃到我的眼睛,磨砂玻璃的安装让他仿佛受到了奇耻大辱一样,即便看不到他的眼睛,我总能感觉到一双仇视。

就像现在一样,那种来自磨砂玻璃后的感觉。

那个光头除非是潜入的某种三头六臂的外星人卧底,我如此想的,否则碳基生命的寿命绝不会像仙侠剧中的那样长久。

我需要一个扳手拧开休眠室的安全阀门,跳过人工智能把守的刷卡门禁,于是它便在我脚边的废纸箱上安静的躺着,甚至连捡起的角度都恰如其分,只一行字迹顺着我抬起头的目光一闪而逝。

安全阀的路是行不通的,他们将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篡改的一塌糊涂……

字迹歪歪扭扭,像用手指某种蓝色生物积液涂抹上去的,后半段惨遭涂抹,浅蓝色的水渍在纯白舱壁上突兀且糟心。

安全阀的盖子是打开的,很轻易的,一圈两圈,来自舱室内的白色冷冻剂沿着松动的缝隙钻出,穿过带着电工手套的指缝,白霜攀附上身后的液氧瓶身。

警报灯亮了,那个一丝不苟的安全员将它设计的很大,在整个区域的正中心,但如今它也哑了,同我一样,找不到讲话和呼喊的理由,只那么突兀的闪烁,除了……

我确信那里也有一行文字,在上一轮警示灯照过安全阀旁边的时候。

事件的发生和那里面的东西一样精巧,祝我和下一个我好运。”

我甚至不需要深究文字的含义,同我的如出一辙的字迹,工整的仿宋体一直都是学生时代鄙人的骄傲底气。

安全门的后面被一些东西堵住了,很严实,应当是那些比环境内新长出的枝干还要粗一些的电缆,门下的缝隙是刚好伸进手臂的宽度。舱内的冷冻剂凝成液体聚在门坎后,我想我找到提前苏醒的原因了。

“复仇!手指上裸露在外的传感器被休眠室里面某条漏电的电缆输入了一些修复完整性的源代码。我想这才是我的目的。”

紧随而来的,是一道晦涩且诡异的指令爬满全身……

“第23次苏醒体异常,启动销毁。休眠室的培养仓中封存着一个人形智慧,或者可以说是,拥有除了灵魂之外其他全部生存机能的人类。舱内没有亮灯,微弱的监视器指示灯照在那人的光头上,微微亮的,像个应急照明灯。

笨拙的机械手臂从休眠仓中取下我仅剩的手臂。空荡的腹腔,轻巧的头颅以及23次的意外苏醒。

我想我应该向前走,作为一个刚刚苏醒的仅存人类,探索将是我内置的使命。

记忆跟来自不同个体拼接的高仿货一样混乱(第23次的意外终于浪费掉我的大脑),我想,休眠真是个奇妙的事情,起码比任何品种的生发药水都要管用。

只是,我需要抓紧将重生的好消息告诉我的好儿子。一定要同那些资本家好好清算一下我熟睡的年份。”

那根老旧的器械臂终于砸向了下方的地面,可惜这次苏醒人工智能找不出为我装上耳朵的材料,同样的,如果传感器只能下一对的话,它应该被安置在仿制眼球的角膜后面。

穿过廊桥,走向存放着我的躯体的休眠室,我想我大概是可以用身份信息解锁大门的,只有那个被天命选中的、一文不值的讨厌鬼才会用撬开安全阀那样蠢笨的方法。(即便我确定应该为他取消验证的电击回馈)

可这是个笑话不是么,人们耗费成麻袋的金钱到这个建筑和项目中来,只是为了向这个更宜居,不知道几个纪元以后的世界送来一副义体、一个死人、几块器官还有早已叛变的光头博士。

这不应该是我的错误,我只是一个希望同我可怜的儿子团聚的,同样可怜的父亲。该死的,这群**一定是二次利用了什么脏东西,还要跟别人抢脑袋,可惜我还没达到金丹的修为,不然肯定能祛除邪祟……

他不应该怀疑手册的准确性,作为之后22次意外苏醒的智商集合,他应该去开启那个该死的大门才对。只要那样,人工智能的指令就能完成、失效,销毁我可怜的灵魂。可怜他的那些复制品煞有介事的写了警示标语

舱门开启,冷冻液在流出的一瞬再次散成烟雾挂在那些可怜的树上,聋哑的人工智能什么都做不到了(它方才失去了仅存的一对传感器,献给人类的希望),终于扛起自己的遗体,从培养仓中。

基地的大门在两纪元后的3850年再度开启,人们曾经将这扇门的启动定为人类下个时代的初纪元开端。仅剩尚且工作的终端开始通电,不远的岔路上,两株看不到冠的榕树架着一台显示器。

欢迎回家,光顾新纪元的古人。”

外来人员,物种检测显示器边上加装了一个不易发现的扫描仪。

不多时,来自三面城镇的机器警察包围了研究所的门前,他们端详着光头博士的尸体。为首的机器人警官似乎热衷于摆弄自己的大背头假发,不经意的抹去了,一道蓝色的人造血液蜿蜒向身侧的密林。

再次欢迎你的到来,亲爱的朋友。警局的最深处,一个穿着钢厂工装蒙着人造皮的神秘人,向着现场照片的一角问好。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四季大雅《我想成为你的眼泪》;缺失,未必不是情感圆满的代名词

日本流行的轻小说,不论是从故事塑造亦或是写作手法上,都始终在纸面情节和电影氛围感之间反复横跳。与一板一眼的写作手法不同,四季大雅的笔下没有十分严格的主人公和配角之分,在一篇故事当中提出很多条故事发展线路,在每个人物戏份相同的前提下,从人物作用和主题贡献的角度做出主次的区分。作为一种在日文和华文圈都在流行的小说题材,言情小说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下呈现出迥异的叙述模式。 “令堂的诊断结果是盐化病。 ​ ” “这种病会让身体由末端开始一点点地被置换为氯化钠。 ​ ” 既然没有快节奏的剧情线,作者于是将全书最具吸引力的设定放在开篇,再将八云的童年浸入其中,从此处继续发展,盐化病自然而言的成为无法剥离的暗线。 与传统的景色衬托情感的手法不同,作者笔下的景色往往被用作塑造每一幕的立体场景,落花、斜阳、微风。而主人公的情感却被寄托在许多“法事”上,从主人公八云自己为了弥补内心的缺失而四下收集花瓣,再到父亲因为某种精神追求挖去自己的眼睛。尽管八云在几乎所有场合下都试图与父亲划清界限,逃避“影子”的出现,可是他们的轨迹和性格依然在不可救药的重叠着。 接着回到情节上来,男主八云和女主摇月的关系被作者用八云对摇月不断真实的印象体现出来,从“深闺大小姐”到“亚马孙女战士”再到“在家庭中备受痛苦的普通女孩”。他们的关系随着故事的进展,在“大海啸”中稳固、在“跨国恋”中存活,可是也许在八云年少时对摇月爽约的时候就已经结束。 在作者的笔下,故事不是到达一个时间点就一定会发展到一个程度的,他们通过前文不断的伏笔,将故事发展的进度条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故事才能向下一阶段前进。这样的手法不仅在创作上占优,对于不同理解方式的读者而言,伏笔也成为拓展不同表达的工具。 这是一本被大部分读者认定的言情小说,电影形式的故事表达可能让全书的语言或啰嗦或晦涩,但是作者不仅于此,在两次高潮的故事框架下完成爱情故事的同时,夹带了对斯人的悼念和对生人的宽慰。和饱含留白的叙述相比,抹去了读者结束后的遗憾,在手法上和故事中的遗憾与圆满并存异曲同工。

赶在落雪的日子前

  忽地想起某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在横渡群山的异乡土地上急躁 有种离开时候的匆忙作祟 像是怀疑家中烧着的燃炉未灭 从前破碎的窗棱冒着风 放进半片落雪,沿发烫的外壳起舞   从前的日子里能归家 赶在每一场风雪来临之前 把窗子连同遍布的缝隙落锁 倚在雪夜的一墙之隔饮粥 生活在那时看似没有悲欢 只是将所有的节气揭下日历 一场薄雾在雨雪间朦胧 看不清流逝   (首发《秋水诗刊》198期) 

研究深空

深空五色,映月拾光 过往着光年刻画岁月流逝 长焦距的摄像机架起 千分之一范围内星空拓印在 同深蓝色调的油画一道 被研究,订上展厅和聚光灯 在想象展开的千禧年里   远古先贤向往天神 分批次发射中继站,如今 隔着太空钢陨石上写满 ——晦涩难懂的化学代号 接二连三着是勇士 将手可摘至的星辰运抵故乡 艺术展厅隔壁添加科学   一边有神话延续 一边是技术大爆炸 (首发《秋水诗刊》200期) 

本能逃离

  逃离是件怪事,繁琐 同不论何时的大自然作对 我,钢丝床、席梦思 钢圈弹簧融进末端的神经恐惧 血涔涔的,沸腾在抗不住的日光里 遮住双目晃得发白 闪光点,深入 划在韧性十足的骨膜上 挣破——恍如黑夜 滚沸的血染着余温 沿着下一摊锈迹更重 我,是不敢回床下去的 夜里的席梦思下长着冰凉的壳 迟疑久了,四周围和四周围外 生长出尽是铁锈味的路标 我的路应当是到了窗沿 缝隙里传来湿土气与阵风 没有灼热的日头 没有刺花眼球的直射 (首发《创世纪诗刊》2024年3月春季号)   

周于旸《招摇过海》:将遗憾丢给宿命作答

  一篇小说吸引读者的秘诀往往不在于眼花缭乱的手法,能够勾起读者的同理心才是它能够脱颖而出的最大法宝。作者周于旸在《招摇过海》中正是通过不断穿插的宿命感,在文字中营造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全书分为八篇相似但不同的故事,如果以“宿命”作为依据,可以分为反抗宿命但绕不出既有结局和被宿命裹挟随波逐流两类结局。 在同名故事《招摇过海》中,曾传裕作为渔民的儿子,为了摆脱自己从小生活的充满鱼腥味的环境,用功考上大学的金融专业,但是就在一切看上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由于自己的不通人情,曾传裕无法胜任大公司的财务工作,并惨遭行业封杀,最后不得已回乡当渔民。最后因为外甥恶作剧般丢在他手边的一张绘画习作,再次点燃自己打破宿命的决心,毅然丢下自己的家庭,乘船前往寻找那个心中的乌托邦。与之相似的,《退化论》中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转而成为鸟的“我”,也在成功逃离上一个宿命轮回后,落入下一个等待已久的圈套。而与前两篇不同的是,《命里有时》中的郑广延通过反复计划、多重保险维修学生送给自己的手表,看似跳出了宿命的魔咒,却因家人的缘故再入轮回。这便是同宿命抗争的一群人。 跟他们相反的,在作者的笔下同时存在着一群年岁尚小的主人公,他们不像前文的长者有阅历查探宿命、有能力抗争宿命。在《雪泥鸿爪》中,主人公江峰跟随因家庭原因失落的樊雪出走,本身缺乏安全感的樊雪跳进灰暗的火车货箱,江峰四处寻求救援时却遇见了多年后的自己,而年长的江峰因为妻子的生产,错过了弥补年少时缺憾的机会,导致樊雪被煤炭掩埋。与之相似的在《不可含怒到日落》中,年少时遇到的因家庭原因特立独行的刘青彤,可是“我”当时也只是一个身无长物的普通学生,只能在刘青彤被学校开除后留下深深的遗憾。无独有偶,在本书的第二种宿命中,同样包含有关他人的命运纠缠。《大象无形》中,李襄颖因为自己用蜡烛点燃了屋子,导致父亲输掉“南北棋王”的对局,是愧疚是思念,最终留下想同父亲再见一面的执念。 作者通过两种不同的对待宿命的方式,何尝不是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每个抵达这里的读者总能找到跟自己共鸣的片段。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独有的哲学思维,每个个体的人生是独一无二的,却总逃不出相似共生的宿命。

月光里的油桃

  祖母的油桃在雨中 在沉睡的夜里堪堪醒来 挟持,神秘力道穿起松软的脊椎 祖母的油桃挂在窗外的树上 通体艳丽,红的滴油 抹一把惺忪睡眼,倚上夏夜的窗棂 祖母的桃更油了 依然在树上,月光流满枝干 难得的,七月的夏路过凉意 浓烈醇香勾起 沿途油灯的从从火苗 祖母在同我说话 她早些年曾提及过 可她患了癔症,卧在离窗不远的土炕 夜里向来记不得我的姓名 只嘟囔着父亲,摩挲着前日里的油桃 (首发《声韵诗刊》2024年3月期)   

遗忘把握内心最深的慌张 ——刘楚昕《泥潭》读后

  人们总说,浓重的生活经历是一个作者写好小说的重要前提。很显然的是《泥潭》的作者刘楚昕很好的具备了这一特长,他最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是因为在颁奖典礼上的一段感人肺腑的发言,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似乎忘记了他的作品本身,甚至不少朋友一度以为他写的是一个凄惨的民国爱情故事。万幸,《泥潭》被作者用虚幻的手法附加了一层独属于它的故事背景的迷雾。 我相信一部分人惧怕死亡并不是源于肉体的消失,对自己身故后的世界一无所知,那种一脚踏下去毫无立足之地的无力才是恐惧的根源。作者开篇利用鬼魂的身份穿越到过去讲述,即便有炫技的嫌疑,也同时给了主人公恒丰一个了却遗憾的契机。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多舛的命运平等的降临在权贵和平民的身上,在作者的笔下权贵有他们的弱小,而平民也有自己推动历史进程的步伐。恒丰是一个懦弱的人,完全没有他父亲自杀时的气魄,导致他性格使然的,是充满被迫的人生轨迹,是想要隐于寂静却因误入泥潭最终深陷其中。一个表面上看甚至鲜有报复意图的落魄权贵小子,却被时代裹挟着撞向毁灭他的高山。 作者选取了一个叙事宏大的年代,却在如此辽阔的社会背景中选取了三个命运纠缠的中间人物,清军将领的儿子、革命党、神父。所谓 “ 中间人物 ”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明的,通过平衡三段故事中人物的地位,让他们获得同台演出的机会。正因如此,每个人物所背负的剧情实际上浓缩了一个群体的苦难。没有一个人的遭遇是无辜的,也没有一个人是不值得同情的。清末民国初年时清军的罪孽不需要赘述,可是作者写死亡,罪有应得的死去并不值得他浪费笔墨,反而是生活在下层的旗人,那些没有跟满清有福同享却要有难同当的平民,他们犯下平日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的小恶,但是在革命的浪潮中被过度惩罚甚至杀害。由此,引出作者的第二个议题:良知。 革命党人关仲卿跟很多同时期的革命党人一样,他们在国内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参与者时,并没有发现当时的社会根本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等到有朝一日留洋海外,跳出了当局者迷的圈子,才看清了清末社会的弊病所在,转而投身革命。在书中,关仲卿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角色,同第一部分的旗人一样,在关仲卿身上有革命党人报国热情的同时,也被赋予他们虚以委蛇的阴暗面。一个人物的成长是需要有矛盾的,但和我们在生活中一样,不能因为一个人在主要矛盾上有多成功,就忽视他实现过程中对他人实现可能甚至生命的剥夺。关仲卿作...